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体制外、上国际学校?

发布时间:2024-11-08 11:37:08来源:菠萝国际教育


在世俗观念里,似乎都对上国际学校的孩子有一定偏见:

一是学习不如公立学校的孩子好,二是家里不差钱。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上海一梯队的国际学校录取分数不低于市重点,加上对英语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体制内的学霸中考发挥失误了,转轨也不一定能稳上国际学校名校。

其次,对于中产,一般不是从幼儿园开始走国际路线,而是打算体制内体制外做两手准备,通常初三及以后才考虑转轨,那么只需要考虑高中及以后的费用

一些公立学校高中国际部的公费生,学费可能才一年几千元,但这通常需要学生极其优秀,才能拿到仅有的几个名额。

尽管大众认识里上海国际学校的学费普遍在15w-20w/年,很多国际学校有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如果家庭经济一般,在大学申请时通过包装文书、选择有奖学金的学校或项目,也能节省一笔很大的开支。比如欧洲就有非常知名的Erasmus全奖项目,不少美国的文理学院也向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全奖或半奖。

体制内要卷出成果也常常一年花十几万的补课费,最后还不一定能卷出成果。论性价比来说,体制内不一定比体制外高合理利用信息差,做好规划,国际路线可能是更适合的选择


Q


这样的家庭比较适合国际学校:

  • 孩子成绩不错,但在体制内不一定稳上清北复交,可以做两手准备,冲一冲QS前50世界名校。

  • 孩子成绩一般,可以按照个人特质选择合适的国际课程,合理选科扬长避短,基本能拿到QS前100的申请结果。

  • 孩子在体制内属于“学渣”,没学上,“技能树”不适合体制内应试,但有个性有想法、有艺体特长,走国际路线反而能拿到不错的申请结果。

  • 能负担起国际学校学费和留学费用,教育理念更崇尚国际氛围和全人教育,愿意为软性教育付费。
  • 父母有外籍身份或父母没有上海户籍/居住证,不满足孩子参加上海中高考的条件。

1

体制内牛娃、普娃,对应国际路线啥档次?




















按历年高考数据推算,一个初三学生若是走普高路线,正常参加高考,最后进清北复交的概率不超过0.3%,进985的概率不超过5%
但若是走国际路线,进QS50大学(匹配清北复交)的概率差不多有25%,进QS200大学(匹配985)的概率几乎100%,国际路线的回报显然要高的多。
在上海,学生的中考分数对应的学校档次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大学。进了名校约等于一只脚踏进了985,进了差学校即使再努力,也很难突破学校的天花板。即使有例外,也非常少。名校不仅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也有更多资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中考定人生这句话,并不为过。



对比上图可以看出,市重点中的四校有95%的重本率,可以说进入四校只要能跟上,就基本不愁未来。而八大末流的学校重本率只有50%左右,辛苦三年很大概率只能上个普通一本。
更别提区重点及以下的一些普高——学生如果没有后劲,进入学校比较松懈,即使在学校是中等水平,可能最后还上不了本科。
所以现在上海有些家长,宁可以远超录取线的区重点的成绩去报名中本贯通,通过上中专保证孩子将来能上二工大、上海电力大学这样的本科学校。因为,通过目前的高考数据,很多上了普高的孩子,即使初中成绩不错,最后还不一定能稳上上海本地的本科大学。
事实非常残酷:个人的努力很难抵过环境带来的影响。
对于本来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如果中考失利,只能去区重点,确实很可惜——
那么,国际学校可以给你一次翻盘的机会。


根据2025年最新发布的QS排名,中国内地高校进入QS100的学校只有清北复交浙大5所
  • 上海中考市重点对应分数的学生,可以选择报考第一梯队国际学校,未来规划可以对标QS前50的学校(对标国内清北)。
  • 区重点定位的孩子,可以考虑二梯队的学校,只要合理规划,申请QS100内的学校问题不大(对标国内复交浙大)。
  • 如果分数只够上普高,或者甚至不够高中,未来通过高考或三校生高考上不了本科的学生,通过选择一些师生比较高、小而美的国际学校,走申请制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可以保证QS前200的学校(对标国内985)。

尽管近年海归学历在贬值,在回国后的求职和学历认可度上,QS前100的学校在职场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国内985,QS前50的学校在职场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C9,相比“水硕”,海本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且海归学生由于适应西方文化、英语口语好,在就业导向上会更加匹配外企,QS前100/前50的海归在选调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孩子如果走体制内,在上海进入区重点高中,最后大概率上一个普通本科,走体制外却可以完成从普通本科到清北复交同等档次学校的跨越
对于有名校情结的家长,国际教育的投资无疑是十分划算的。

2

偏才?怪才?狐狸和刺猬在国际体系都有位置!

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Arkhilokhos)的诗句中曾有一句: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后来以赛亚·伯林写了篇文章深入介绍这两种人格:狐狸兴趣广泛而不专注,刺猬只专心做一件事
所有学生都可以被粗略分成狐狸或刺猬中的一种,但无论是狐狸还是刺猬,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课程体系。
体制内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不能偏科,对于课程掌握的深度要求也比较高,可以说在体制内能通过高考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杀出来的高手,都是样样精通的全才
而体制外的国际课程就不一样了,每个课程体系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拿IB课程来说,对课程的广度要求比较高,深度要求则没有那么高,适合兴趣广泛、文科强势的孩子。
A-Level课程,只需要修3-4门课程,对课程的深度更有要求,更适合理科专精的、偏科的孩子。
走体制外只要适当规划、合理选科,就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一些“伪学渣”们,在体制内可能疲于应付不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出成果。
常常是这样的学生转轨体制外后,因为有个性、有想法,反而在最后申请能拿到不错的结果。这些年通过艺术、体育特长申请海外名校的案例也非常多。
如今的社会竞争,要求的是长板效应,而不是短板效应
曾经轰动社会的清华美院教授陈丹青辞职事件中,一名学生因为英语成绩不合格,报考陈丹青的研究生考试无法通过,学校不愿破格录取,但转头她就通过优异的专业能力申请到了英国艺术名校的offer。
体制内一板一眼的要求当然能筛选出最合适的人才,但同时,也错过了太多在专业领域更闪耀的偏才
相比体制内应试教育严格的录取标准,国际路线的申请制灵活性更大,通过打磨文书、在动机信表达出更强烈的意愿,即使标化成绩稍差一些,也能叩开梦校的大门。毕竟很多海外名校在成绩之外,更看重学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在东亚文化圈影响的体制内,实行填鸭教育,往往更偏好听话的孩子,筛选出来的是符合社会规范、严谨认真的螺丝钉。
有得必有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敢于质疑的能力。
体制内能够为社会产出大量的工蚁,但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需要更宽松的环境。体制内的孩子大多到了大学才开始探索人生,而国际学校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竞赛通常已经更早找到了自己的志业所在,相比体制内按部就班地考试升学,体制外在选国家、择校、选专业等方向需要学生个人的提前规划,这也培养了孩子对自己人生的主人翁意识
家长如果更想让孩子具有国际化视野,尽早发掘出孩子的特质与闪光点,那么国际学校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3

没户口无法中考?国际学校选择更自由

在上海中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学生父母一方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
学生父母一方及学生本人持有效期内《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或学生属于市人保局认定的“本市户籍留学人员其持外国护照子女。
学生父母一方现属本市常住户口(其中现属本市常住户口为学生继父母或养父母的,须依法与学生建立抚养关系或收养关系连续满3年)。
而在上海高考需要参加过上海中考,且在上海高中就读满三年
非本地户口的学生,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中考就只能考中专高职,高考只能参加三校生高考,无法考本科
上国际学校则没有这些要求,民办国际高中(我们常说的领科、光剑、WLSA都是这种)和中外合办的国际学校(如七宝德怀特)都可以招收非上海户籍!
民办双语学校只有部分顶尖学校需要上海户口,外籍子女学校则需要满足海外出生或父母外籍/绿卡等条件。
相比体制内狭窄的选择,如果不回户籍地中高考,没有户口的同学走体制外更适合。